我国的高原电工发展回顾

来源: 昆明电器科学研究所 作者:昆明电学科普发布时间:2017-08-21


我国海拔超过1000米以上的地区约占国土面积的60%以上,绝大多数在我国的西南、西北地区,其地理、自然环境特殊。同时,在高海拔地区的制造、运行单位的电工设备也出现了与沿海地区不一致的产品质量问题。西南、西北地区幅员广大,油气资源富集,矿藏、水力、水利资源十分丰富,国防、工农业等战略资源亟待开发,具有其十分重要的战略纵深地位。

为了更好地推进我国西南、西北地区的社会主义建设,毛主席、党中央提出了加强“大三线”地区建设的战略决策。国家规划建设的大型工程高原电工科学技术研究由此展开。

当时,第一机械工业部(即一机部),在西南、西北地区计划筹建一批机械、电工、仪器仪表的科研、制造单位, 1961年在昆明建立一机部西南电器科学研究所。所址在昆明市西山区马街镇渔街子秦家山谷的原昆明电机厂的部分旧厂房(抗日战争期间修建)。

一机部第八局在筹建西南电器科学研究所的报告关于建所方针、任务中提出,“在人工气候室内进行高原气候因素对各类电工产品性能影响试验”,以及“找出天然气候与人工气候试验方面的关系系数”。

高原电工产品试验研究通常采用两种方式。其一,在不同海拔自然环境条件下进行实地试验研究;其二,在人工气候室内模拟不同海拔环境条件下的主要气候因数进行对比试验研究。

两种方式各有优缺点。前者比较接近真实,试验结论容易被人们接受。但试验周期长,设备、样品运输困难,耗时、耗资,测试仪表精度难保证一致。后者则是模拟高原多气候因数、单因数环境条件的理想方法,相对于前者,试验费用少,试验时间短,测试精度易保证一致,数据可靠性较高。但模拟设备容积有限,不能满足大型设备、高发热设备的试验要求。

王兴所长于1962年1月2日召开第一次所务会议,确定了人工气候室方案并研究了试验室和人工气候室(箱)建设问题,强调不能有依赖等待思想。人工气候室、气候箱是我们高原电器研究的必须设备,正如工人所需工具和机器,农民所需土地一样。建设的方针必须是大、中、小同时并举,土洋结合,单参数和多参数并举,所建和室建并举。人工气候室、气候箱的设计必须充分发动群众,依靠全体职工的智慧。并进行了反复动员,讲清其重要性和迫切性。在全所职工的共同努力下,于1962年建造了当时所内最大,模拟海拔高度0~4000m,外形尺寸为3m×2.5m×2.5m,容积为18.75m3,温度、湿度、气压三参数可调节的人工模拟气候室。主要用于小型交直流电机、低压电器、控制微电机的主要性能受高海拔特殊气候因数影响的试验研究,为我国20世纪60年代早期的电工产品高原特殊环境条件影响的科学研究作出了贡献。

在建所创业初期,一机部和七八局领导给予大力支持。1962年春节期间,时任八局局长(后任机械部副部长、新华通讯社驻香港分社社长)曹维廉同志到所视察,在看望食堂就餐的职工时,连续高呼:高原万岁!万万岁!,给予艰苦创业的全所职工极大的关怀和鼓励。

大型人工气候模拟试验室搬迁技改后,于198012月通过所级鉴定。

19835月本所与北京机械工业自动化研究所共同立项的部重点攻关课题高海拔模拟实验室微型计算机控制系统,于198410月通过一机部组织的部级鉴定。研究所以此为依托先后承担了400余项国家、省科技攻关项目和研究课题,拟定、编制了数十个电工产品高原环境技术指导性文件和国家、行业标准,成果获得国家和省部级奖40余项、取得国家专利14项;在国内外各种刊物上发表论文、学术报告100余篇。

1985年,机械部对研究院所实行分类管理,昆明电器科学研究所承担全国高原电工产品及其环境技术研究、标准制定的技术归口工作。开展全国高原电工行业性、基础性和共性技术方面的科研、试验、检测和科技服务工作,为青藏铁路建设和高原地区经济建设服务。